对岸的远程打击家伙事儿是越来越多,花样也越来越新,岛内有些人看在眼里,那叫一个急在心里。他们门儿清,就凭台军现在那套防空网,真碰上那种铺天盖地、不讲武德的饱和攻击,基本就是个摆设。
尤其是那些能把整个岛屿当靶子打的远程火箭弹和战术导弹,更是让某些人晚上都睡不踏实。可坐着等死也不是个事儿,总得折腾点什么出来给自己壮壮胆。
这不,在今年的台北航太展上,台“中山科学院”就把他们憋了好些年的“强弓”反导系统给亮了出来。这意思很明白,就是想秀秀肌肉,告诉大家:别慌,我们马上就有更牛的反导盾牌了,大陆的优势马上就要被抵消了!
可问题是,这把“强弓”拉不拉得开,先不说,将来真正要面对的,可能根本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弹道导弹,而是成千上万跟下雨一样的远程火箭弹。这把弓,真的耗得起吗?
大力出奇迹的缝合怪
说起这“强弓”,其实就是“强弓专案”的产物,2015年就立了项。但过程是真坎坷,核心零件被卡了脖子,项目差点就黄了。直到2019年,美国那边才松了口,研发工作这才续上命。
去年这宝贝疙瘩总算是通过了测评,小批量生产了一点,估摸着到2026年,能挂上“天弓4”的正式编号,开始量产。
不过,你要是只看外形,这“强弓”的身世一点也不神秘。它给人的第一感觉,就像是在“天弓3”防空导弹的屁股后面,硬生生捆了个超大号的窜天猴。整个弹体看着极其别扭,有种头轻脚重、比例失调的笨重感。
瞅瞅它那个7.64米长、1.1米宽高的大家伙发射箱,就知道这玩意儿块头有多离谱。也正是靠着这个“大力出奇迹”的助推器,它的射高才勉强从“天弓3”的45公里,拔高到了70公里。
一眼假的肌肉秀
懂行的一眼就能看出来,“强弓”这套路,跟以色列的“箭2”反导系统脱不了干系。后者的拦截弹长7米,射高50公里,速度能到9马赫,性能相当可以。
“强弓”的性能指标,估计也就跟“箭2”的早期水平差不多,射程在150到200公里,速度撑死7到8马赫。导引头倒是沿用了“天弓3”的雷达红外双模,但毁伤方式却选了最原始的破片战斗部。
用破片杀伤,而不是更先进、要求更高的动能撞击,这本身就说明了技术上的妥协。这种方式打高速目标,跟拿霰弹枪打飞碟差不多,命中率堪忧。而且为了保证威力,战斗部还得做得傻大黑粗,反过来又拖累了导弹的机动性。
这背后的原因再现实不过:一是美国不可能把顶尖的动能撞击技术随便给人;二来,配套的S波段雷达精度根本就不够,连引导导弹进行毫米级精准碰撞的门槛都摸不到。
跟“萨德”系统那台堪称“鹰眼”的X波段雷达一比,它的雷达就是个高度近视眼,分不清真假弹头,更别提玩什么精准碰瓷了。甚至从一些细节看,它的工艺水平可能还不如老前辈“箭2”。舵面更大,弹头更粗,这都说明内部的零件集成度低,体积大,设计粗糙。
更逗的是,它的助推器上居然还有肉眼可见的加强筋。这种简单粗暴的设计,恰恰暴露了它在高速飞行时弹体强度可能不足的硬伤,机动过载能力恐怕相当有限。
赔本赚吆喝的绝望买卖
要知道,就连“强弓”模仿的“箭2”本尊,自己都一身毛病。就在今年6月,它拦截伊朗导弹时,又是失控乱飞,又是把自己发射阵地给炸了,甚至还误伤了市中心,可以说是丑态百出。
所以,这个技术上各种妥协、可靠性都得打个问号的“强弓”,真实战力能有多强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它最多也就摸到“箭2”早期型号的边,能拦一下东风-15这种老型号就烧高香了,成功率还不敢打包票。
然而,真正要命的问题,根本不在于它能不能拦住几枚导弹。它要面对的战争,对手根本不是那些突防能力逆天的先进导弹,而是那种能把阵地犁一遍又一遍的远程火箭弹。
就拿PCH-191型远程火箭炮来说,一辆车8枚370毫米火箭弹,火力密度是常规导弹的好几倍。这种玩法,让“强弓”面临的问题,已经不是“能不能拦住”,而是“有没有必要拦”了。
先不说数量上的巨大鸿沟,单算一笔经济账就足以让人头皮发麻。一枚远程火箭弹的成本,撑死几十万美元。而一枚“强弓”拦截弹,造价绝对是前者的几十倍,甚至上百倍。
有美国补贴的“箭2”单价都要300万美元,“强弓”只会更贵。用几百万美元的“金弹”,去换对面几十万美元的“铁弹”,这种交换比,谁先破产还用说吗?
结语
或许台军自己也清楚这笔账算不过来,所以对“强弓”的量产计划一直很保守,远没有“天弓3”那么多。它更大的意义,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心理安慰剂,一个用来画饼充饥的道具。
他们真正寄予厚望的,是后续的改进型。一个号称能对标“萨德”的A型,一个干脆放弃反导、改成地对地导弹的B型。但这更像是一种病急乱投医,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说到底,“强弓”这个项目,从头到尾都折射出一种战略上的迷茫与无奈。它试图用一种极其昂贵且笨拙的方式,去解决一个它根本无法解决,甚至不该由它来解决的难题。这把弓,看似强劲,实则早已拉断了弦。
盛达优配-最新上线配资app-场外配资炒股-今日低价股票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