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李方舟传》是复旦大学教授朱东润所作的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,书中讲述了他深爱的妻子邹莲舫悲惨离世的故事。书名中的“李”字取自“莲”的谐音,而“方舟”则来自“舫”字的拆解。由于涉及敏感的历史内容,书中的人名与地点都被化名处理。
有的人一生志向远大,胸怀雄图壮志,但最终却过得平凡无奇;而有的人,原本只想平凡度日,却在不经意间创造了轰轰烈烈的历史。1968年10月,邹莲舫,那个本应过着平静生活的女人,选择以一种极为震撼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不朽的句号,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敬意。
那天,邹莲舫在家中上吊自尽,用她的生命捍卫了丈夫朱东润的尊严。当朱东润得知这一噩耗时,他如遭雷击,面色灰暗,眼神迷离,整个人似乎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,瘦弱无力。他怎会料到,自己携手走过49年风雨的妻子,竟然会以如此悲壮的方式与自己告别。
展开剩余83%回到1919年冬季,那是朱东润与邹莲舫第一次相遇的时刻。那年,朱东润24岁,刚调任南通师范工作。恰逢寒假初,婚期已定。学期一结束,朱东润便急匆匆地回到了家乡泰兴。那年冬天,雪下得格外大,船只已经晚点,赶到码头时已是深夜。朱东润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:他买了一双草鞋,冒着刺骨的寒风,徒步走了18里路,终于在婚期前两天的中午准时回到了家。
两天后的喜庆日子里,锣鼓喧天,邹莲舫坐着花轿来到朱东润家门前。从此,她将与一个陌生男子共度一生。
婚后,邹莲舫为朱东润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:长子君达、次子君遂、长女清淤。时光荏苒,1927年春初,泰兴的战火蔓延,朱东润得知消息后便急忙赶回家。然而,轮船已经停航,他决定放弃乘船,选择步行从南通前往泰兴,跋山涉水,历经百里。家中的亲人都为朱东润的安危担忧,直到他平安到家,妻子邹莲舫才稍稍放下心来,迎来了几日的宁静。
然而,随着外界战事愈发严峻,邹莲舫便提议让朱东润离开城市,避难至四十里外的口岸镇。幸运的是,他们提前出发,躲过了敌军的袭击。直到四月底,朱东润一家的生活才逐渐恢复正常。
不久,邹莲舫再次怀孕,并于十月初生下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,取名秀若。此时,朱东润才恍若大梦初醒,原来妻子在战乱中出现的呕吐和昏沉,竟是怀孕的症状。
然而,命运对这个家庭并不宽容。1930年,长子君达因病去世,年仅11岁。痛失爱子的邹莲舫几乎崩溃,她曾千里迢迢地去寻找名医,但始终未能救回儿子的命。两年后,她再度怀孕,并生下了一个儿子,取名君道。邹莲舫将这孩子视为老天对她的补偿。
1935年秋天,朱东润迎来了40岁生日。那时,国家的动荡局势让朱东润和妻子邹莲舫的心情愈加沉重。在这种局势下,他们商定在泰兴开设一家小店积攒物资,同时计划购买一块地,未来作为安身之所。几个月后,朱东润和邹莲舫一同前往武汉大学度过了一段短暂的甜蜜时光,夫妻二人共度的日子,朱东润尽可能多地陪伴在妻子身边,享受着这份温馨与宁静。
1936年8月,朱东润的新宅上梁。此时,敌军炮火已临近江阴,战火的威胁也让新房的建造面临重大考验。西边的篱笆被台风摧毁,屋子的建设已经处于关键阶段,朱东润最终决定继续施工,而非中断。
然而,战局急剧恶化,朱东润只能继续前往武汉大学,妻子邹莲舫则留在泰兴,负责监工。这一别,不知何时再能重聚。那段日子里,邹莲舫独自承担了照顾孩子和家务的重担。
1940年代初,随着战火的蔓延,朱东润随武汉大学西迁至四川乐山。邹莲舫成为了家中的支柱,家中七个孩子,她要照顾起起伏伏的家庭生活。丈夫不在身边,且家中常有伪军驻扎,她每天都生活在极度的焦虑和不安中。
1944年春天,朱东润的长女清於带着母亲送去的一罐蟹油到重庆,寄托着邹莲舫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与关怀。朱东润和女儿守着那罐蟹油,却迟迟没有吃下,因为它承载的情感让父女二人无法下得了口。
1945年,战争结束,朱东润终于回到故乡。然而,长达八年的分别未曾改变夫妻间深厚的感情。1966年,特殊历史时期的变故使得朱东润的学者地位迅速土崩瓦解,邹莲舫感到深深的痛苦和屈辱,最终做出了一生中最为悲壮的决定——与丈夫一起赴死以抗拒这个不公的社会。
随着时代风暴的冲击,邹莲舫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崩溃。1968年,她在无法承受的压力下选择离世。
那天傍晚,朱东润回到家中,才得知妻子离世的噩耗。长时间以来,朱东润一直心存对妻子不舍的痛苦。直到1972年,关于邹莲舫的事仍然没有得到正式处理。
最终,年迈的朱东润决定为妻子留下这部《李方舟传》,以此纪念那位为家庭和丈夫献身的伟大女人。书中的最后一段,定格在他70岁生日那天,他与邹莲舫一同游览古猗园的那一刻。
如朱东润所言:“对于结束后的结论,这不仅是对他的一次考验,而是对整个时代的考验。”邹莲舫的传奇一生,经历了无数磨难与曲折,她的平凡与伟大,将永远在后人的记忆中传承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最新上线配资app-场外配资炒股-今日低价股票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